生态文化建设明显得到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与赣鄱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江西林业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森林(湿地)博物馆50处以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个,野生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3个。加快生态文化创作与传播,编辑出版江西省林业生态文化系列丛书,创作一批集林业人精神风貌展现和林业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森林康养、森林游憩和森林文化体验等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区,做大做强以观光、度假、休闲、养生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发展以林业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文学、美术、书画、音乐等精神文化产业,以及相关的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
林业支撑保障明显得到强化。重点解决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力、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业调查装备陈旧、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较弱、信息化薄弱等林业支撑保障突出问题。重点实施松树、杉木、樟树、速生与珍贵树种等种质创新和繁育技术创新,选育省级以上林木良种10个以上。完善国家、省级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建设,推动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候鸟迁飞动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级监测信息发布工作;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探索构建江西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健全全省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完善全省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隔离带2万公里,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和隔离带密度提高1.9米/公顷;新建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300套。完善37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站(点)、67个省级重点测报站(点)建设;全面建设18个国家级县示范站;建设省级应急防控指挥中心、11个设区市应急药剂药械储备库,组建16支应急防治专业队。建立健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个、国家级监测示范站1个。探索建立林区无线网络及林木感知、林区环境感知、林业管理智能感知等方面林业物联网。继续推进300个森林派出所、200个林业工作站、100个林业技术推广站、150个木材检查站、94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建设森林公安“金盾网”和90个县级森林公安应用指挥视频联网系统;新改建林区公路3000公里。
林业治理体系明显得到提高。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建立统一林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开发林业金融服务系统;探索建设全省林地收储托管平台,设立林地收储基金;加快转变国有林场发展方式,提升国有林场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的国有林场新机制,加大国有林场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完善林业法规,推动《江西省森林条例》等法规项目的制定或修改。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涉林案件快速查处机制,提升森林公安人防、技防、物防水平。健全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普法形式,把法律意识培养与生态道德培养有机结合,在全社会形成爱林、护林、育林的良好风尚。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