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增长
布局:打造木材储备基地、优质油茶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丰产竹林基地、林下种养基地、碳汇造林基地6大绿色产业基地。
任务:
1.遵循“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坚持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并进,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条件,通过统筹用地结构,构建具有赣州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产业体系。
2.采取定向培育、定向利用,建设木材储备基地,培育珍贵树种和中长期用材林,大力发展纸浆林、人造板用材林等原料用材林。
3.积极推进竹林抚育改造,加大竹产品开发力度,加快竹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
4.打造具有南国特色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培植壮大油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5.积极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培育碳汇交易市场,拓展林业投资融资渠道,推动碳汇造林大发展。
数据:规划期内,规划培育木材储备基地22.42万公顷,建设优良种源和苗木基地23个;规划新建优质高产油茶林11.26万公顷,改造低产油茶林10.58万公顷;建成特色花卉培育面积3.62万公顷,绿化苗木培育基地19个;建成毛竹丰产林基地14.45万公顷;规划营造碳汇林基地2万公顷。
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新区
布局:构建生态文明宣教平台、红色文化传承平台和民俗文化展示平台3大生态文化平台。
任务:
1.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以保护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景观资源,改善自然人文景观为立足点,推进赣州森林城市建设,建成自然景观富集区,打造“共和国摇篮”与“自然山水风光”红绿相济的文化景观。
2.挖掘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堪舆文化,大力发展赣州红色经典旅游圈和绿色精粹旅游圈,建成国际知名的森林旅游观光胜地。
3.以生态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强化重大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加强生态文化宣教基地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铸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提升赣南苏区生态文化底蕴,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数据:规划期内,规划建设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2个,保护和改造生态景观81处,构建生态旅游网络9个;保护和修缮红色文化景观91处,建设红色旅游网络16个;修缮和保护古村落建筑群136处,建设自然生态村屯1867个。
强化生态基础保障,提升建设支撑能力
布局:根据生态基础保障建设实际,因地制宜,推进配套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价体系3项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任务:
1.加强林区道路、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政执法、技术培训、产品交易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屏障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2.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科技攻关,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生态屏障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加强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推进数字林业工程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立生态安全和应急监测机制,跟踪工程建设成效和生态质量变动状况,增强生态屏障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决策管理能力。
数据: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林区道路1.13万公里;建设防火阻隔带5.18万公里;购置病虫测报点设备2019套,检疫实验室19个;完善和充实执法机构20个;规划建立全市林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成南方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成水资源监督监测体系19个。
推荐阅读:
(来源:赣南日报)